《單身動物園》的故事架構建立在反烏托邦社會下,以半奇幻式的呈現方式將怪誕、詭異的氛圍合理化,並適時在嚴肅至極的橋段填入荒謬又笨拙的黑色幽默,讓這個強調「單身有罪」的社會體制充斥衝突,也利用與現實相悖的種種場景塑造人類心裡的野性以及嫉妒自私的醜陋面。
"Hotel Manager: Now have you thought of what animal you'd like to be if you end up alone?
David: Yes. A lobster.
Hotel Manager: Why a lobster?
David: Because lobsters live for over one hundred years, are blue-blooded like aristocrats, and stay fertile all their lives. I also like the sea very much."
“飯店經理:你已經想好假如沒有成功要變成什麼動物了嗎?
大衛:是的。一隻龍蝦。
飯店經理:為什麼是龍蝦?
大衛:因為龍蝦活超過一百歲,而且血是藍色的很有貴族的味道,牠們終其一生都能保有性能力。再說我很喜歡海洋。”
《單身動物園》敘述著未來世界對於單身族群的歧視,每個人入住旅店只擁有45天的期限找尋伴侶,同時透過狩獵“單身者”以增加自己的天數,否則將被送入“變形室”變為一種動物,永遠遺棄並且單身。如此詭異的故事設定雖然荒唐卻透過電影實際呈現顯得虛實難分,如同某種邪端異教的團體行為,寧靜整潔的佈置與大量管弦樂的搭配更顯荒唐衝突,追求禮儀與高品質的旅店氛圍實在難以將如此獸性的行為模式相結合,卻也成功擴大電影的劇情可塑性,讓故事的篇幅得以無限展開。
電影一段“單身者”入侵旅店的橋段讓人印象深刻,像是高喊單身無罪的抗議者闖進獨裁的政權,引發一場汰舊換新的革命。雖然經過一夜的襲擾之後,故事依舊風平浪靜地前進,沒有誇飾的暴動行為,卻實實在在的在電影中出現發酵的實質作用。原本視之理所當然的行為與配對方式忽然脆弱很多,像是政權瓦解一般漏洞百出,而不斷宣揚的伴侶擁有的大量好處與單身的罪孽似乎顯得相當微不足道,而幸福本身的追尋才在這樣的裂縫中探出頭來,提醒觀眾們愛情的到來不就是為了幸福以及分享的快樂,難道只是在擺脫“單身”這樣被無辜標籤化的語言苛責嗎?
非常喜歡本片整體呈現的風格,不管是電影前半段主角拘束在單身旅店的過分整潔與各種人物的偏執,還是電影後半段主角選擇逃奔森林,尋找單身自由的狂野與大自然廣大開闊的驚人美景。以男主角從順應社會體制的被動心態到掙脫枷鎖的自由追尋的心態轉變作為分水嶺,電影的呈現風格不論在拍攝、氛圍以及服裝都有明顯的落差。前半段男女性都穿著整齊一致的服裝,旅店內大量的空鏡頭和置中鏡頭呈現出過份偏執、缺乏人類情感的互動方式,許多詭譎的習慣與大膽的談話內容與行為甚或者違反規定的嚴厲懲罰加深如此空間裡埋藏的可悲單身氣息。後半段隨著男主角逃出旅店追隨另一群以終身單身為目標,寄居森林的群體時,大量開闊的自然景象輔以角色的配置,許多人物鏡頭的背後放置充滿暗示性的動物:例如象徵男性魅力的孔雀、象徵熱情的紅鶴,都在森林潮濕的空間下,巧妙在角色的焦點下出現,形成對立又衝突的諷刺氛圍。
"Loner Leader: We dance alone. That's why we only play electronic music."
本片對於結局的安排個人覺得是值得耐人尋味的,除了敘述未來世界的風格與社會形態之外,這部電影更加著重在觀眾對於愛情追尋的核心價值,透過開放式結局的想像,不同的愛情觀以及價值追求將產生許多各異的結局揣測。另外,本片從追尋愛情的「同質性」切入,試圖僵硬詮釋每對配偶結縭的邏輯,不過男主角在脫離社會框架的拘束後才真正萌發愛情火焰,看似擺脫如此形式化的愛情模組,卻因為旁人的阻撓之下,仍然妥協於創造愛情的同質以世俗化、合理的生活在社會當中。
於是,愛情的本身,終究繞回了原點,盲目的撮合或者等待時機與緣分的無聲降臨呢?
《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
整體評價:8.5/10
上映日期:2016.03.11
片長:118分
發行公司:得藝國際媒體
導演:Yorgos Lanthimos
主要演員:Colin Farrell
Rachel Weisz
Léa Seydoux
Ben Whishaw
Ariane Labed
留言列表